从先秦百家争鸣中一支普通的流派,到秦焚书坑儒法家称雄时的短暂消沉,再到西汉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接着北宋程朱理学备受争议的“存天理,灭人欲”,再至今掀起的新儒热。反观这个演进经历,可以看到,儒家思想在这一过程中一直处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主导地位,千百年来哺育和教化着中华民族,成为中国人精神和信仰的文化支撑。目前,立足于较为理性和客观立场上的现代人,回望先秦儒家哲学思想,儒家产生背景是什么?其思想体系如何概说?其进步走向和现实意义又是什么?笔者对此做了一些初步研究。
1、儒家产生的背景
“诸子百家”,即儒家产生的背景。春秋战国年代,诸子百家活跃。“诸子”是指活跃于当时有名的思想家,“百家”是指不一样的学派。当时对诸子百家的论述较集中地文献有《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篇》、《韩非子?五蠹篇》。“诸子百家”都指哪个?历史上有不一样的说法。西汉初期司马迁的爸爸司马谈所列举的是儒、法、道、阴阳、名、墨六家。西汉末年刘歆和东汉班固所列举的是儒、法、道、阴阳、纵横、小说、名、墨、农、杂十家。但,他们都扔掉了相当要紧的一家――兵家[1]。
诸子百家产生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社会急剧动荡,社会结构中的几个方面都发生了大的变化。
(一)经济结构的变化
经济结构的变化是从生产力开始的。春秋时期,铁器开始很多出现,这使劳动者只可以用大规模的群体合作来弥补生产工具之低劣的年代骤然结束,劳动者个人用铁制作的生产工具备能力个人开垦土地。孟子所说“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2]虽然是对他理想中村社生活的设想,但这种劳动成就的分成方法――劳役地租在当时无疑是存在的。铁器的用法,使生产力大大提升,也推进了生产关系的转变。但生产关系的转化不平衡,由此引起了政治上的动荡。
(二)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
因为生产关系变更不平衡,主动变更、变更早、变更较彻底的贵族非常快就富裕起来了。这类贵族,开始不满足于眼前的政治地位,一方面是为了维护既得的经济利益,一方面也是为了满足更大的贪欲,开始在政治上有大的举动。于是卿医生凌驾于诸侯之上,“陪臣执国命”的事层出不穷。整个局面是“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3],而政治上的变化进一步影响到思想。
(三)社会群体构成的变化
政治经济的变化致使了社会群体构成的变化:第一,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原来大体上只有奴隶和奴隶主两大阶级,目前又出现了农奴和农奴主,农民和地主。第二,既出现了很多的破落贵族,又出现了很多的新贵。第三,职业的构成呈现多元化。原来只有农牧业和一些手工业,目前伴随经济的进步,产业多元化,职业类型多了。除农夫以外,还出现了职业工商者、职业官僚、职业军人、职业政客、职业谋士、职业教师、职业艺术工作者。
(四)文化的地域特点凸显出来,并汇聚到中原相互交流
当时的地区特点有:齐鲁文化、燕齐文化、燕赵文化、三晋文化、秦文化、郑卫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宋文化还有北方游牧民族文化。
以上经济、政治、社会群体构成的变化和地域特点文化的进步,势必在思想范围出现各种不一样的声音。儒家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其哲学思想在中华民族的演进经历中走过了一条曲曲折折、起起落落,却又一直占据中华民族思想不倒的道路。
2、先秦儒家主要人物及哲学思想
说起“儒家”,第一想到的是诸子百家里的“儒家”,当时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态度,以六艺教人,“仁”“礼”并举,从而吸引海量学生,一般大家说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伴随孔子思想的流传,孔子渐渐被看做是“儒”的象征,而他与那些追随他的理想,致力于整理、讲解和教授古时候经典,积极参与社会管理,保存和研习古时候礼乐的群体,被叫做儒家。孔子之后,儒家发生了变化,但儒家的基本信条为他的弟子们所继承。并出现了孟子和荀子如此可以将它思想发扬光大的后学。先秦儒家,主要人物就是孔子、孟子和荀子。
孔子在儒家进步史上应是首创者。后世很多思想都是从孔子那里开始。其哲学思想概括如下:
第一,“礼”的理论思想。第一点是“正名”的理论,所谓“正名”,也就是依据周礼确定人的身份和地位。孔子说礼的功能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第二点是“礼之用,和为贵”的理论。《礼记?乐记》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节貌者,礼乐之事也。”第三点是关于“中庸”的理论。中庸之道贯穿孔子思想一直。他提出了“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4]。
第二,看重“仁”。在孔子的思想中,“仁”是一个比“礼”更为要紧的定义。除此之外,“仁”是在他对“礼”的讨论中引发出来的。据统计《论语》讲“仁”104次。孔子还讲“义”“忠”“恕”,“义”来自于“仁”的内在,“忠”“恕”乃“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冯友兰说:“忠恕之道就是仁道,所以行忠恕就是行仁义。行仁义就势必履行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这就包含了义的性质。[5]”因此“仁”包括“义”“忠”“恕”。
第三,政治思想。除去“仁”和“礼”以外,孔子讲得最多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样“为政”。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不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他觉得,“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治国策略,会渐渐培养起大家的道德观念和遵守社会秩序的自觉意识,会使百姓真诚地热爱国家,心甘情愿折服地同意政府的统治。 第四,“学”的思想。孔子指出,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充实自己、提升自己、收获自己。他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孔子自己就以“闻道”为期许。他说:“朝为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闻道”可以说是他的终极关怀,在他看来,人就是为了“闻道”而活着的,不会道理,生活就没价值,没意义。闻什么“道”呢?闻为人之道,为政之道。知道了怎么样成为“仁人”、怎么样治理天下的道理,才能不虚度此生,才能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4]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位儒学大师。孟子学说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性善说。孟子觉得人性内有种种善的成分。意思不是说人从出生就是圣人。相反他承认,还存有其他成分,本身无所谓善恶,若适合控制,就不会通向恶。孟子觉得所有人的本性中都有“四端”,若充分扩充,就变成四种“常德”,即儒家极其强调的仁、义、礼、智。诸种道德都是我们的本性中固有些,而不是从外面加进去的,所以说人性是善的。
第二,修养说。孟子很看重后天的道德修养,打造了内容丰富的修养论。他觉得,道德修养第一是“存心”。孟子所谓“心”是指“四端”,也叫做“良心”、“本心”。“四端”犹如种子,非常幼小,非常微弱,需要精心保养维护才能萌发为道德,稍不小心便会丧失。因此他告诫大家要时刻注意良心的走失,做到“存心”。
第三,仁政说。孟子主张仁政。他说:“人皆有不忍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公孙丑上》孟子的仁政倡导,在中国社会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真诚的人道主义精神到今天仍然闪耀着耀眼的光辉。
荀子,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子哲学思想吸收了战国年代更多区域的更多学派的思想和常识。所以学术内容和学术背景都看上去愈加丰富和宽广。其学说总结为:
第一,性恶说。这是荀子最著名的学说。与孟子的性善学说正好相反。荀子的哲学可以说是教化的哲学,他觉得,人性需要加以教化,但凡没经过教化的东西不会是善的。荀子的论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伪,就是人为。在他看来,“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可以自美”。[5]
第二,礼乐说。“礼”是荀学的核心定义,在他看来,无论是对于人的化性起伪,还是对于社会的和谐有序,“礼”都是至关要紧的。荀子觉得,治理国家的第一要务就是要组织好社会,防止纷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人“能群”的优势,使人类得以存活和进步,使国家得以兴盛和强盛。他说:“故生活不可以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可以胜物。”《荀子?王制》因此,人需要要结合成群体,组织成社会,依赖群体的力量才能官天地、财万物。
第三,王制说。荀子不是讲“德治”,更不是讲“仁政”,而是讲“王制”。所谓“王制”,本来是指圣王所打造的政治规范和政权设置,但荀子在讲这个问题时却把它扩大为包含各种重大政治问题的治国策略,集中代表了他得政治思想。其政治思想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平政爱民;二是隆礼敬士;三是尚贤使能。[4]
以上是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哲学思想的总结梳理。
3、先秦儒家哲学思想特征
通过对儒家先哲思想的梳理,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现实主义。也就是说他们所关心和研究的问题都是和生活密切有关的现实问题。比如关于政治、经济、道德、教育等问题,而对于宇宙的本质和起源,上帝鬼神之有无,人的吉凶祸福等则极少考虑。即便谈到,也是当做现实问题来谈的。又如关于性和命这种性质的问题,孔子极少谈到,孟子和荀子虽然争论性善性恶,但仍不是把它抽象化,看做纯理论的问题,而是把它看做解决现实政治或教育问题的理论基础。
第二,中庸主义。孔子特别倡导“中庸之道”,他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孟子说:“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第三,民本主义。儒家的民本主义思想渊来自于周初,进步于春秋时期,至孔子时遂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即仁的学说。古时候的统治阶级,认识到为了巩固、维护它的统治,需要顾及到被统治者的利益,不可以违反民意而一意孤行,不然民人会起来造反,推翻它的政权,因而在施政上有保民的思想和手段。孔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就是这个意思。[6]
4、先秦儒家哲学思想现实意义
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在谈到儒家、道家和佛教这三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用途时,做了形象的说明:“佛学像百货店,……大家可去可不去;道家则像药房,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房不可;儒家则是粮食店,是每天要吃的。”可以看出,作为“粮食店”的儒家思想,对于国家、民族是尤为重要性,过去的人和当今的人都需要“粮食”。事实上,儒学不少思想还留在大家心中,比如古时候儒家所倡导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仁者爱人,博爱之谓仁。仁,等于西方的博爱。有了爱,就有了所有。爱心是所有伦理道德的基础。仁爱是人类存活的保证,是永恒的主题,从古到今都不会过时的。义者也是这样,是适合的意思,适当的意思。这是动态的定义,是进步变化的,因而义也是永恒的。礼,指礼仪、礼节、礼貌等。事实上,这是人际关系的一个要紧方面,是人际交往的形式与规范,只须有人类得地方,都是需要的。智,原先是指了解仁义礼,现在则把它讲解为智慧、智商。信,则是指讲信用,也可以称之为诚信、信誉等。在任何社会、任何国家、任何民族、讲信用都是最起码的道德。可见,儒家“五常”经过现代阐释,都是可以继承的,其基本精神都是可以用于现代社会的。
儒家讲仁政,以民为本,将仁爱精神贯彻在行政中,主要体目前公正上。公正原则也体目前义上,坚持大义,坚持合理性,是儒家构建并维护和谐社会的要紧原则,也是儒家对和谐社会的贡献。
从春秋时期儒家哲学思想的产生,到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至今掀起的儒家新热,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处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主导地位,其现实价值和意义都得到了充分的达成。而这种主体地位的确立和现实价值的体现,均来源于与先秦儒家哲学思想的现实主义、中庸主义、民本主义特征的和谐统一。先哲儒家思想基于具备的这种特征,使它超越一家思想、一个年代而凝固成为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文化核心。也就是说,先哲儒家思想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一直处于主体地位,它不只在过去、目前发挥着要紧做用,而且在以后也会发挥同样要紧有哪些用途。